【活力中国调研行】富鑫中证
11条自动化生产线各司其职高效运转,工业机器人毫厘不爽地挥舞着机械臂,“全时监控”的质量闭环控制一刻不误地确保质量问题零流出……在自动化机械和技术工人的默契配合中,仅54秒,就有一辆汽车驶下生产线!
没错,这不是“科幻大片”,而是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总装车间里的日常生产场景。
盛夏时节,让人感到更热烈的,是吉林大地一浪高过一浪的科技创新热潮。
说起吉林,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新中国汽车的摇篮”:新中国第一辆卡车、第一辆小轿车和第一辆高级轿车都在这里诞生。“几十年过去了,一汽人敢闯敢干的精神没有变!”中国一汽工程技术部总装技术高级主任张国龙说:“红旗繁荣厂区自2021年投产以来,一直处于满产状态,具备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车多车型柔性共线生产能力,标准年产能达24万辆。”
过去5年,中国一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559项,多项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产品搭载应用。今年上半年,中国一汽整车销量突破157.1万辆,同比增长6.1%。其中,作为举世瞩目的我国制造业“新三样”之一——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4.5万辆,同比增长95.5%。
白山松水间富鑫中证,传统产业因科技创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喜人图景可不只这一处。
在“新中国的第一辆铁路客车”的诞生地——中车长客,记者一行见到了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备受关注的明星产品——CR450BF动车组模型。中车长客CR450BF动车组主任设计师王雷介绍,CR450BF采用的鹰击长空低阻力流线型车头造型,是节能减阻的关键之一。样车在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制动距离等多项核心指标上实现了国际领先。
10年间,中车长客深度掌握轨道交通客运装备列车网络等60余项核心学科技术,相继自主研发“和谐号”“复兴号”等系列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更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直供一线国际服装品牌的生物质新型人造丝、拥有“人造羊毛”美誉的腈纶纤维、仅重6.9千克的碳纤维自行车……在吉林市,为解决东北人民穿衣问题而兴建的吉林化纤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优质的人造丝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腈纶纤维生产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纤维生产企业,全球第二、全国第一的碳纤维龙头企业。
在辽源市,萌芽于1917年的手工织袜作坊产业已发展壮大为全球产业链条最完备的棉袜工业园区。园区聚集袜业企业1200余户,直接及间接就业4.5万人。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这里年产袜品35亿双,占全球产量的15%。
“可以按照需求,制作光照菜单,给作物生长全过程提供远程控制的营养餐。”在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几台激光植物灯造型简洁,却戴着“黑科技”的神奇面纱。
“激光植物灯营养调控的核心秘密在于红光与蓝光的精准调配。”激光植物灯研发负责人、吉林农业大学杨明来教授解释,“红光辐照可促进植物糖分积累,蓝光利于蛋白合成。通过调整激光的颜色、强度、照射时长等,让营养物质按需求定向积累,不仅增产,还能提质。”从2024年10月杨明来团队带着这项技术在示范区实现成果转化至今,已销售近万台激光植物灯为作物“加餐”,平均促进用户增收约10%。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更加向优,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科技创新仿佛带着强大的感染力在吉林的每一寸土地上传播开来。
“一箭四星”首发成功,拉开我国商业航天的序幕;成功完成“一箭41星”发射任务,刷新我国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在长春,有这样一颗创下我国航天领域多个纪录的“新星”——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暑假里,长光卫星的科普教育基地更是因为这些荣誉“自带流量”。“目前,在轨‘吉林一号’卫星数量达到117颗,长光卫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从这个机器上可以看到由‘吉林一号’拍摄的全球各个角落的影像。”体验交互区里,一群听众围在智能一体机前,听讲解员娓娓道来。
“星”“光”闪耀!从长光卫星一路向南,记者来到长春经开区光电信息产业园,看到一个接一个自主研发成功的高精尖光学产品:相当于更高性能“视网膜”的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全球通量最高的基因测序设备、在癌症和胚胎发育研究中显示出巨大潜力的时空显微镜……
“光电信息产业已成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科研实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长春市工信局副局长盛梦泽说,“未来,长春市将重点发力半导体与高端制造、卫星技术与应用、光电传感与仪器等六大板块,以国际顶级视野加快打造‘光电城’,创建全国区域性创新策源地。”
(本报记者 任爽 王禹欣 见习记者 张楠)富鑫中证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